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5-min.png)
新华网南京4月4日电(魏薇 杨派)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濒黄海、南倚长江,鱼米之乡的海门自古是农业文明的聚集地,被誉为“江滨沃土,风水宝地”。近年来,海门市委、市政府科学统筹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、数量与质量、生产与生态“三大关系”,坚持规模化、产业化、科技化、品牌化“四化并重”,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体系。如今,海门成为南通市唯一的“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”,希望的田野上不断收获着新梦想。
从传统的普通钢架大棚转变成设施设备完整、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园区,从单纯的生产农副产品转变成科技含量高、附加值大的现代化农产品,从整体的重点园区分化、细化成多种多样的主题鲜明小的特色农业园区,“海门山羊”、“万年香沙芋艿”、“海门元麦”、“海门甜瓜”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成为招牌性的“海门味道”……今天的海门在原有农业夯实有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高效农业、质量农业、休闲农业、生态农业、科技农业、开放农业全面发展的格局。
近年,海门每年投入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,截至2017年底,海门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3.66万亩,占比67.11%;并做到了“灌排设施配套、土地平整肥沃、田间道路畅通、农田林网健全、生产方式先进、质量效益双高”。先后获得“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”、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”、“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(市)”、“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”、“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”、“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”,“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单位”、“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”、“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县”、“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”、“江苏省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县”等荣誉。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.25万元,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稳居全省县市第一方阵。
在培养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工作队伍中深入发力,近年来,海门市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、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,围绕“设施农牧业+特色林果业”主体生产模式,先行先试。一场场农业技术培训课程,采用在线学习、集中培训、现场指导和在线服务四位一体的混合式培育模式,对知识农民、新生代农民进行指导,培养出更多有知识、懂经营、会管理、有胆识、有胸怀的新型农民,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目前,海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2家,拥有农产品进出口企业20家,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个,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泰森公司也在2008年落户海门。
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总体要求,海门已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,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建设具有海门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。目前,休闲农业也成为海门现代农业的附加产业链之一。海门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,全力打造了“沿江休闲农业线、沿海自然人文风景线、内陆文化历史景观线打造“三位一体“的休闲农业观光带。围绕具有海门鲜明地方特色的人文历史、经济热点,打造“叠石桥家纺购物节、张謇文化艺术节、蛎岈山航乐节、羊家乐美食节”等四大品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,还创新性地举办桃花节、枇杷节、捕鱼节、草莓节等农事节庆活动。接下来,海门将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,为上海市民提供宜游、宜玩、宜文、宜乐、宜居、宜业的投资环境